最新 中国风水文化发祥地兴国三僚
导航

中国风水文化发祥地兴国三僚

三僚历代明师辈出,廖曾两家各居其半。

 三僚风水古籍下载:https://www.haiyangshijie.com/ 

江西三僚,古称僚溪,至今绵延1180多年了,号称“千年古村”,曾廖两家历代国师明师人才辈出,可谓各占中国风水界之半壁江山。

 一、中国风水学的四大祖师,均出自兴国三僚 三僚是中国风水文化发祥地,中国赣派风水学的三大祖师杨、曾、廖三公都是出自僚溪,著名的风水奇人“赖布衣”也曾师从曾文辿,为曾文辿女婿。故杨公、曾公、廖公、赖公也被合称为中国风水学的“四大祖师”,也都是唐宋年间名扬天下的“国师”。 

(一)杨筠松:名益,字叔茂,号玄赤,民间称他为“杨救贫”,又称为“救贫仙人”,唐代窦州(今广东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人,生于唐太和八年(公元834年4月20日,即农历三月初八日戌时),卒于唐昭宗光化三年(公元900年3月12日,即农历三月初九日)。 杨筠松幼习诗书,一览无遗,十七岁登科及第,后为唐僖宗当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 广明中(880年),杨公四十五岁时,遇黄巢破京,乃断发入昆仑山。他步龙过虔州,遍阅名山大川,先后收曾文辿、廖金精为徒,隐居兴国三僚村,使原来长期禁锢于皇宫密室的风水术流传于世,得以造福于民。 杨公著作有《疑龙经》、《撼龙经》、《青囊奥语》、《一粒粟》、《都天宝照经》、《天元乌兔经》、《葬法倒杖》、《天玉经》、、《十二杖法》等传世,成为后人学研杨公风水提供了详实的文字资料。 杨公风水广为传播,被称为“形势派”或“赣派”,故杨筠松被尊称为赣南风水形势派的开山祖师,也被尊称为“中国风水学的第一祖师”。 

(二)曾文辿:(公元854—916年),字缝舆,号逸真,生于唐大中甲戌岁(854年),卒于梁贞明三年丙子岁(916年),享年63岁。曾文辿是三僚曾氏家族的开基祖,也是三僚杨筠松风水祖师的首座弟子。 曾公原居于都县曲洋葛垇小溷村人,因逢战乱避世,隐居于都县黄禅寺熟读天文诸经、黄庭内经等书籍,适逢杨公筠松前来,遂拜杨公为师,随其学习堪舆术,故得杨公悉心指点青囊秘旨。 因欣羡僚溪龙局,杨曾廖三公遂搭三间茅寮居住于此,后人称作“三寮”,因寮与僚同音,改为三僚。期间,杨公还亲为曾公择址勘测定向建祖祠,并作钳记,流传至今,所批所断皆准验。 杨公仙逝,曾公按师遗言制煞卢王,携徒隐居于万载县西山,卜得五牛饮水吉穴。公授指谓子徒曰:吾死葬此,切记。时值腊月果卒。诸徒如命安厝。后经数年,其徒于豫章江西南昌复见文辿师,惊其未逝,之后遂启其冢,果空棺,始知文辿师尸解,真成“地仙”矣。 曾文辿是兴国朱华塔倡建者,曾为唐朝国师,民间尊称“地仙”,其著作有《阴阳问答》、《寻龙记》、《泥水经》、《八分歌》和《青囊序》诸卷行世。 

(三)廖瑀:公元943-1018年,名克纯,字伯禹,号平庵居士,唐代江西省宁都县黄陂镇黄陂村人。他天赋聪敏,博学强记,幼承家传,耳濡目染,熟谙天文地理。年方十五,便精通四书五经,故乡人称其为“廖五经”。 廖瑀为兴国三僚村廖氏开基祖。唐朝末年兵荒马乱,廖瑀专心研究堪舆,入山学道隐居虔化县(今宁都)翠薇峰金精洞,自号“金精山人”,故后世多称廖金精,因遇杨筠松斗法于虔化,钦佩杨公术精如神,拜杨公为师,遂得到杨公青囊亲传,成为中国古代著名风水学家,后唐皇帝封其为国师。 廖瑀著作有《穴法》、《泄天机》、《俯察本源歌》、《卦例》、《一盏灯》、《九星传变》、《怀玉经》、《廖公拨沙经》、《入式歌》、《金精鳌极》、《地理泄天机》、《葬法新印》、《八分歌》、《地理总论》、《地理秘传》和《地理问答》等著作传世。后人将他与杨筠松、曾文辿被尊称为赣南三大堪舆祖师。 

(四)赖布衣:字文俊,自号“布衣子”,人们称之为“赖布衣”或“布衣仙师”,宁都人。 他出生于宋朝徽宗年间,幼习堪舆,后拜三僚村曾文辿学为师习风水术,因聪敏好学,悟性迥异,深得师傅喜爱,故以女婚之。 他曾出任宋朝国师,因受奸臣陷害而流落民间。他的足迹踏遍全国各地,经常以风水术扼强扶弱,济困帮危,在民间留下许多关于他的十分神奇的风水故事,他还亲自勘测选定了广州、英德、香港等许多城址,他有许多著作流传后世,其中《催官篇》荟萃人口,是最为著名的,故后世尊称他为“中国风水学的第四位祖师”。

 三僚地灵人杰,英才荟萃,历代堪舆国师明师很多,高手如云,自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历朝以来,据说三僚村最为著名的明师有72位,其中白衣承诏,由皇帝钦封为钦天监博士的风水师36位,国师24位,然而实际上的确不止此数,据曾廖两姓的族谱记载,三僚历代风水名家也灿若晨星。僚溪孕育了成百上千的中国风水传人。 

(一)廖氏历代奉旨钦天监国师 1、廖金精 2、廖兴 3、廖均卿:字兆保,号玉峰,廖瑀之后裔。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欲卜寿陵,久不得吉壤,永乐七年(1409年),仁孝皇后未葬,礼部尚书赵珝引均卿至昌平,寻县东黄土山最吉,立癸山丁向。成祖车驾即日临视,封为天寿山,命武义伯王通董其役,授均卿为钦天监灵台博士。自成祖起,以后诸帝除景帝外,均陵于天寿山系。 因廖均卿喜吃糯米饭,在三僚村廖氏称之为“糯饭公”, 至今每年清明节后有一个糯饭公节祭祀他。其墓为其自己择地所建,下山虎形,列为县级文物保护旧址。著有《廖均卿行程记》一书行世。 4、廖旺隆 5、廖文政:廖均卿之孙,明代嘉靖十五年,在朝庭举行的一次全国风水术士的考试中,荣获第一名脱颖而出,故素有“风水状元”之称。奉诏迁造仁宗朱高炽墓——献陵有功,先后授钦天监博士、钦天监员外郎中主事、登士佐郎等职。嘉靖18年,廖文政奉旨治理黄河,任治河钦差,驻凤阳府,征发安徽、河南民工三万人,操劳三年,根治了二省水患,功成荣故故里,著《文政公实录》一书行世。 

(二)廖氏历代奉旨钦天监博士 1.廖景庵、2.廖必旺、3.廖用成、4.廖歧山、5.廖觉先、 6.廖绍定:兴国三僚人,善谈地理,所著有《地理指迷大要》,推本于太极,而敷演二气、五行、八卦,其说甚精。 7.廖 炳:按《廖氏通书》云:廖炳,字畅亭,号亚炳,人称廖炳公,清乾隆年间的社会隐贤。家学渊博,医卜、拳肢脚功夫、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尤精于堪舆预测,人称廖明师。传说他画明月押当柴资时,月能随朔望缺园生光,画动物则栩栩如生,性格乖僻、生活随意。 8.廖绍宠:按《潋水志林》记载,廖绍宠,绍定弟,著有《阳宅简要》一书,福清叶相国向高为之序。宠之堂弟绍禄,以堪舆术精,以授品秩。 9、廖胜概:字景庵。学识渊博,于形家言犹精,一代名师。嘉靖间,同祖文政奉诏迁造献陵有功,授钦天监博士。返乡后,海内巨公多不远千里来聘,与时任兴国县令的海瑞过从甚密,有诗文往来。 

(三)廖氏历代明师 1.廖禄摇、2.廖瑞国、3.廖大有 4.廖鹏飞:字定奎,清光绪初年间三僚人,幼习家传杨家形法理论,四书五经,无所不读,尤精堪舆之道。据传他到台湾屏山县陈泽洲家相度祖坟和选地建宅,三年内,陈家连出二个举人拔贡,声震一岛,后在惠安为连氏卜宅,成为当地旺族。 5.廖安伯、6.廖安崖、7.廖予吉、8.廖开球 9.廖邦明:据《赣州志》记载,廖邦明,字睿堂,监生,以堪舆术著名远近,晚年归里,议于邑之巽方重建文峰塔,坤方造回澜阁,授证古书著为论说。识者是之,遂从其议,西山塔颓毁已久。邦明建议兴复。所著《峦理心得》、《向水描南》二书藏于家。 10.廖宏儒、11.廖 厚、12.廖子山、13.廖勉嘉、14.廖鸿标、 15.廖瑞枪、16.廖明欧、17.廖应国、18.廖 弼、19.廖蚊子、 20.廖 泌、21.廖蚋子、22.廖炳章、23.廖向荣、24.廖仁度、 25.廖茂安、26.廖仁仕、27.廖政标、28.廖明湘、29.廖明祥、 30.廖在迪、31.廖祥吉、32.廖贤樽、33.廖安民、34.廖平绣 

(四)廖氏历代地理名家 

1、廖三传:公通春,三传故名。别号好古轩。生唐成通三年辛巳。殁后梁未帝龙德元年辛巳。寿61。葬鸭子湖奔口龙形。右散骑常侍綮作好古轩记。 

2、廖邈,五代虔化人,家学渊博,通易理,主杨廖之说,善词赋,性淡泊,居家好竹,自号筠居士。 

3、廖凝,字熙,五代虔化人,邈之侄,家传其术,给人卜宅之吉凶如神,后同兄融同隐于衡山。

 4、廖寿郎, 字子发,宋宁都人,家传杨筠松堪舆之术,景炎间,于瑞岗面相得象湖象眼吉地,遂携家徙迁。 

5、谢世南,得廖瑀之术,精青乌家言。世南,禹之婿也。后传其子永锡,世南后赠武功郎,永赐为武功大夫、惠州巡检使,南及卒,侍郎廖彦铭其墓,博士米芾书丹,人以为二绝。

 6、廖仁,字德元,幼习诗书,天分甚高,十余岁就笃爱堪舆,专心研读家传地理书类,在广东、河源、紫金一带称为一代名师,著有《地理总论》、《地理秘传》、《地理问答》等书。

 7、谢昔臣,《东坡集》云:谢昔臣,虔州名术士。苏轼过虔,赠以诗,有“凭君为算行年看,便数生时到死时”之句。

 8、廖镇七,据《廖氏通书》载:廖镇七,抗郭廖氏开基始祖。浙江省永嘉县抗郭村,原籍福建省建宁,信奉道教,曾从师金精山人(廖瑀)学习天文地理知识,镇七于宋绍定已丑年(公元1229年),由闽迁居楠溪永宁三塘之上——廖山,后定居上塘抗郭,遂为永嘉之民,其后裔亦奉守道教经典,至今不衰。廖镇七为瑀公七传弟子。 

9、廖国玉,据《廖氏通书》载:国玉,生于至正四年甲申岁(公元1344年)祖籍兴国,艺精阴阳,游行山水,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江西省赣州府兴国县衣锦乡三僚来广东河源(今东源)县上莞,见地广人稀,风俗淳美,遂家焉。洪武十四年,始立籍承差,卒于洪武二十五年,为广东河源、东源廖氏始祖。其后裔在广西、东南亚诸国和港澳广泛发展。

 10、廖辑宪,山寮人,精堪舆术,配某王府怀波乡君,万历甲申,封承务郎、宗人府仪宾。

 11、廖惟志,按赣州《旧志》载:廖惟先,字觉生,一名安民。崇祯十六年癸未拔贡,世传杨筠松堪舆术,而惟先尤神解独诣。坐冤案,太守郎永清为申需之。方修府厅,召之相度,曰:“甚吉,不日有迁移之事。”未几,以兄子巡抚江西,遂调汾州。又为郎氏先世营造宅兆,经历塞外,至红罗山,过吴逆三桂祖茔,极山川环抱之胜,性先私语同行曰:“此不臣之心见矣,然觊非其分,白虎衔尸,十年外当覆族。”后悉果如其言。

 12、廖应梓,字恭士,衣锦山僚人,康熙四十四年,任山西猗氏知县,改新城县教谕,雍正乙酉科放福建同考试官,精研家传堪舆。

 13、廖世渐,字进夫,司易理,精天文地理形家言,乾隆庚申例贡。 

14、廖自缙,字任漠,山寮人,康熙五十七年戊戍贡,任太和训导,精青乌家言。 

15、廖世荣,字木庵,安民孙,得祖传风水术,康熙六十一年壬寅诸生。 

【三僚村杨公种植的九尾杉 在三僚村的廖屋秤杆形山梁上,长着一棵风烛残年的千年古杉。 这棵杉树“壮年”时,有三人合抱粗细。岁月苍桑,火烧刀斫,现在它下面的树干,宛如半轮残月,可看见它上面叶茂枝繁,真令人惊叹它生命的坚韧和顽强。 海外的堪舆考察团来三僚前,就发电传指名要看它。一棵垂垂老树,何以能让人不远万里、跨越国界地来拜访呢?不禁激起了我的考据癖。三僚廖氏三房清光绪元年的家谱上,保留了一首吟诵它的诗,诗名《九尾杉》: 九尾杉 名山自昔孕栽培,一本如何九尾开; 益并十朋枝一借,芳联八士尚多材; 游人赏到从头数,骚人容观余屈指; 回想仙师留迹象,故将良木映崔巍。 哦,原来这棵长着九个树梢的杉树是杨公仙师留下的遗迹,这就难怪杨公信徒不远万里来对它顶礼膜拜啦。】

 【 杨筠松先生是中国堪舆文化的祖师,而三僚村目前是国内惟一把杨公尊为“神”塑像立祠供奉的地方,杨筠松先生在三僚是四时香火不绝。有神,老百姓自然要求,而神的旨意,又要借助一种媒介传达,这种媒介就是人们熟悉的“签”。三僚杨公祠里的签,和中国所有寺庙的签都不相同,是占卦的签,每签是《易经》里的一个卦象。几千年来,《周易》这部奇书的研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廖氏杨公祠的签诗是南宋宰相民族英雄文天祥按照八八六十四卦象所题。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梅窖镇三僚村是世界堪舆文化村,廖氏家族从唐朝至民国期间皇封堪舆国师24人,钦天监博士36人,明师72人。堪择明十三陵、故宫、紫禁城、长城、祈年殿、协助明朝朱 帝从南京迁都北京等最为著名。至今在十三陵长陵朱帝像的旁边还有当时为明朝皇帝规划十三陵的国师廖均卿的画相及规划时的介绍,以纪念廖均卿国师。】 

【三僚历代明师辈出,廖曾两家各居其半。 江西三僚,古称僚溪,至今绵延1180多年了,号称“千年古村”,曾廖两家历代国师明师人才辈出,可谓各占中国地理堪舆界之半壁江山。 中国风地理堪舆的四大祖师,均出自兴国三僚。 三僚是中国地理堪舆文化发祥地,中国赣派地理堪舆学的三大祖师杨、曾、廖三公都是出自僚溪,著名的地理堪舆奇人“赖布衣”也曾师从曾文辿,为曾文辿女婿。故杨公、曾公、廖公、赖公也被合称为中国地理堪舆学的“四大祖师”,也都是唐宋年间名扬天下的“国师”。 三僚杨公地理堪舆术世代皆有传人,风水技术高明。明清时期的许多重大国家建设,大到国家迁都,中到治理江河水患,小到皇宫里的院门、通道改建,大多都是三僚地理堪舆师的杰作。北京的故宫、天坛、八宝山、明十三陵、长城九镇等都是三僚地理堪舆国师选址布局的,是中国传统地理堪舆的典范。历代的三僚人使用地理堪舆术,为国家安定团结和人民安居乐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三僚也自然成了千古地理堪舆文化中心,声名远播,响彻神州大地。 地理堪舆祖师杨筠松,字叔茂,号玄赤,世称救贫仙人,唐代著名堪舆学家。】 【杨筠松,生于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4月20日),卒于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3月12日),名益,字叔茂,后人也称为“杨救贫”。唐代窦州人,著名地理堪舆宗师。杨筠松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为唐朝著名地理堪舆学家。别号玄赤,世称‘救贫先生’。著有《疑龙经》、《撼龙经》、《立锥赋》、《黑囊经》、《三十六龙》、《青囊奥语》、《一粒粟》、《都天宝照经》、《天元乌兔经》、《葬法倒杖》、《天玉经·内传》、《天玉经·外编》等书。其著述为后世地理堪舆家所推崇。因为其用地理地理堪舆术行于世,使贫者致富,所以世人称其为“救贫”先生,后人由此也称其为“杨救贫”。】 

【杨筠松在堪舆学上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可以和孟子在儒学上的地位相当,其所有的著作,均为地理堪舆上的必学经典著作,所以杨筠松也被后人尊称为杨公。杨筠松在赣州兴国县梅窖镇三僚村定居期间,在为当地民众堪定阴阳宅址,为人排忧解难,遍阅赣南的名山大川的同时,授徒传艺,使原来长期禁锢于皇宫密室的堪舆学广传民间,曾文辿、廖三传均是杨公的真传弟子。其后,堪舆学在赣南广为传播,在三僚世代相传至今,杨筠松的地理堪舆理论被各门派所认同并学习,杨筠松被共同尊称为地理堪舆学的开山祖师。】 

【廖公问杨公曰:一盏灯,仰观天文,俯察地舆,何为生?何为死?何为左?何为右?何为表?何为里?风从何来?雨从何而起?天地有几千万里? 答曰:东为左,西为右,南为表,北为里,风从仓梧,雨起交市,云从四方,露从地起,天地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万里,东海西海想去二万八千里,南海北海相通二万六千里。】 廖均卿答永乐皇帝十三陵考评 【“奉天承运 十八岭峰巍巍乎,四势呈祥。形肖铜锣,穴居中央。礼部尚书赵翔相六秀皆足,八景甚平。天门山拱震垣,地户水流囚谢。凤阁龙横,卓列罗城;捍门华表,镇塞星河。山如万马奔趋,水似黄龙踊跃。内有圣人登殿之水,世产明君;外有公侯拜舞之山,永来朝贡。四维趋伏,八极森罗;青龙奇特,白虎恭降。太维天马,尊于银潢之南;少府紫微,起于天河之北。 维皇作极,俾世其昌;发龙气旺,帝业若胜,山河巩固。地势宽平,艮亥来脉,作癸山丁向,卦例相合。王星聚会,主大。 臣股肱协力。木火得局,王爷衍蕃。悉合仙经,宜任陵室。 臣 谨绘图献,伏乞亲临,高张慧目,广迈皇风。玉烛清明,并立辰而永曜;金符浩荡,亘万古以长存。国祚无疆,邦家有庆!臣不胜战慄,俟命之至!” 这是明朝国师廖均卿公为朱棣皇帝堪定十三皇陵第一陵的奏章,有史可考。其行文严谨,学术权威,堪称珍品!】 

【廖均卿(1350——1413),字兆保,号玉峰,江西省兴国县梅窖乡三僚村人。 永乐五年,由礼部尚书赵羾引均卿入京选择陵址。时经两年,终于择取北京西郊昌平东北的黄土山为陵区。 明永乐八年,成祖即日车驾临视,封为天寿山,廖均卿以建明十三陵之长陵有功,被封为钦天监灵台博士。撰有《行程记》等。并授均卿为灵台博士,开始建陵。陵寝建成,均卿不愿再封官受金,明成祖朱棣便赐其纸扇一柄,并题诗云:“江西一老叟,腹内藏星斗。断下金石鲤,果中神仙口。赐官官不要,赐金金不受。赐尔一清风,任卿天下走。” 此之后北京故宫大皇城的勘测也出自于廖均卿之手。廖均卿因此被皇帝以风水国师职衔供养至老死,他的墓地至今还在三僚村的半山腰上。这座蕴蒇着很多奥秘的古代墓穴,走势犹如猛虎下山,气宇轩昂。1984年廖均卿墓被确定为兴国县文物保护单位。】 

【三僚廖家地理堪舆始祖廖瑀 廖瑀(943-1018)派名克纯,字伯瑀,号平庵居士、晚年在宁都翠微峰金精洞修道著书,又号金精山人,后人称为廖金精。北宋著名堪舆家,中国四大风水祖师之一,江西省宁都县黄陂镇人。远祖居河南,先祖廖崇德于唐贞观庚子任虔化 (今宁都)县令,遂落籍虔化。 为崇德之十世孙,黄陂廖姓始祖廖銮之四世孙。爷爷廖三传,父亲廖通,兄廖克敬、弟廖克谦,廖克纯(廖瑀)排行第二。】 曾文辿(公元854—916年),字缝舆,号逸真,江西于都葛垇小溷村人,唐末五代时迁三僚。生于唐大中甲戌岁(854),卒于梁贞明三年丙子岁(916),享年63岁。其父曾德富。兄曾文遄、弟曾文迪,文辿排行第二。曾文辿幼习诗书,熟究天文经书,黄庭内经诸书。隐居雩都黄龙寺时,缘遇杨筠松,得其悉心指点青乌,遂得堪舆大道。后梁贞明丙子年,曾公与诸徒袁州万载觐丘山(今江西宜春万载县),肖形五牛饮水穴,穴结池心,授指谓子徒曰:“吾死葬此,切记”。时值腊月,果卒。诸徒如命安厝。命其地曰:“曾仙塘”。后经数年,其徒于豫章江西南昌复见文辿师,惊其未逝,之后遂启其冢,果空棺,始知文辿师尸解,真成地仙矣。著《寻龙记•八分歌》俩卷行世。 后人尊杨(救贫)、曾(文辿)、廖(金精)赖(布衣)、为地理堪舆形派四大祖师。


【抖音直播带货】国学古籍 .风水古籍.易经玄学.奇门遁甲.地理堪舆手抄古籍,专注古籍抖音号,风水学习,传统文化学习。风水古籍抖音号,敬请关注。


打开抖音搜索:国学古籍聚宝馆  ,或者扫一扫下面抖音码进入直播间




风水古籍中医古籍手抄本最新合集在线下载网站平台

点击进入:https://www.haiyangshijie.com/




资料仅限研究学习。持续更新易医等相关古籍资料!欢迎联系 微信同号:18684940306  领取完整版,感谢您的支持关注!